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4/7/8 雙周報第九期
各位先進好, 因應執行農業部「淨零排放-研發農業部門增匯技術及其誘因機制」前瞻計畫(以下稱本計畫)辦理新知共享, 提升執行團隊間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隨時掌握,以EDM電子報的形式辦理。
摘譯文章

2023/3 - MDPI journals

測量二氧化碳吸收和持久性的方法:大型藻類水產養殖回顧與影響

二氧化碳去除(CDR)已成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外之必要行動,以防止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大型藻類水產養殖已被確定爲潛在的CDR戰略,本文回顧382 篇論文監測碳的方法,並分成遙測技術、人工取樣、模擬實驗、模型建置等四大類,以評估作爲 CDR 策略在大型藻類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潛力。

本研究討論培養大型藻類的可能的機會和局限性,結果發現雖然測量碳吸收的方法已經很成熟,但缺乏評估大型藻類自然生命週期和收穫後產品中碳持久性的方法。大型藻類養殖作為有效的氣候解決方案之一,除透過私人企業、政府和學術界之間的合作研究,尚需制定監測、報告和驗證標準及評估碳吸收和持久性的改進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大型藻類種植作爲氣候解決方案的效益。

點此看全文 >

2020/11 - Frontiers Media

土壤碳的動態穩定性:重新評估土壤碳封存的“永久性”

提高農業土壤中的土壤有機質有可能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同時也能促進土壤健康和恢復力。然而,土壤碳封存項目在碳市場上相當少見。其中最大擔憂就是新封存的碳持久性的不確定性,擔心儲存的土壤碳很容易流失並重新排放到大氣中。

本文回顧多年生輪作、覆蓋作物、低耕犁、加入生物炭、種植深根作物等對土壤碳壽命科學、理解和政策領域的演變,發現儘管科學界在理解土壤有機質持久性方面不斷進步,但業者和政策制定者仍缺乏可靠的指標和工具評估土壤碳流動和量化土壤碳封存工作的成功。鑑於目前對促進土壤碳封存活動的新政策的興趣,解決這些定義至關重要。我們進一步確定了未來優先研究的領域,有助於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取得共識,制定適當的獎勵措施和支持體系,並開發評估農業土壤碳封存工作有效性所需的新工具和基準。

點此看全文 >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6/21~7/4)

綜合2024/6/28 - 路透社

歐盟政界人士在呼籲推遲歐盟即將實施的對可能與森林砍伐土地有關的進口商品的禁令後,出現了「分歧」 。路透社稱,這項法律將於今年生效,要求「將牛肉、咖啡、棕櫚油和其他產品投放到歐盟市場的公司和貿易商證明其供應鏈不會造成森林破壞」。上週,歐洲人民黨環境發言人彼得·利澤(Peter Liese)呼籲推遲並縮減該法律的實施,並將其描述為「官僚怪物」。路透社稱,包括社會黨和民主黨以及綠黨在內的其他歐盟政黨反對延後。路透社的另一篇文章指出,美國最近要求歐盟推遲該法律,馬來西亞和印尼先前也曾發出呼籲。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6/28 - 鏡週刊

【決戰減碳新時代1】碳交所首度引進紅樹林藍碳專案 總座田建中細說當中緣由

蘋果為達2030碳中和,75%靠供應鏈合作,25%投資高品質碳移除專案。碳交易市場以自願減碳為主,包括減少排放和碳移除。蘋果轉向自然碳匯,如緬甸紅樹林專案。自然碳權需求上升,價格穩定高。台灣需跟進國際脫碳策略,碳交所加速引進自然碳權並確保品質,促國內企業綠色升級。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6/27 - 今週刊

台灣大未來》種樹、保育黑熊、修復火車及海草床復育,都是ESG … 農業部:永續做得好,對農業好、企業好,整個環境都好

永續是大家共同的責任,不應在本世代耗盡資源。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強調,農業應與企業合作推動ESG,包括淨零永續、生態保育和暖心農村。他指出,參與比金錢協助更重要,並呼籲企業關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應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問題。此外,海洋也是推動ESG的良好場域,特別是海草床的藍碳潛力。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6/25 - 中央社

向農業開徵碳稅 丹麥開全球先河

丹麥宣佈將從2030年起對農場開徵碳排稅,稅率初期為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徵收300克朗,未來可能提升至750克朗。這項措施旨在達成2030年減排目標,但農業產量可能因此減少6%到15%,尤其牛、豬產量可能減少約20%。丹麥政府將投入400億克朗協助業者轉型,但農民擔心成本上升及減產風險。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6/25 - chemistryworld

同位素追蹤顯示植物循環碳的速度比之前想像的要快

二十世紀核武器試驗釋放的碳-14追蹤顯示,生物圈碳循環速度比先前估計的更快。這可能是因為植物將更多碳存儲在短壽的嫩枝和葉子中,而不是木質生物量中。這些結果意味著植物在抵消氣候變化方面的能力可能比先前估計的更低。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6/25 -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環境部公佈最新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2022年全球疫後溫室氣體仍上升 我國排放量下降

環境部發布2024年版「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2022年台灣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85.97百萬公噸CO2e,扣除碳匯後淨排放量為264.13百萬公噸CO2e,較2021年減少4.07%。數據顯示台灣在能源轉型及減排方面的成效顯著,與全球疫後排放量上升的趨勢形成對比。環境部將持續推動碳定價及低碳轉型,目標實現2050淨零排放。

點此看全文 >

土壤2024/7/4 - farmanddairy

再生放牧在碳封存和氣候變遷中的作用

再生農業實踐,特別是再生放牧,近年來備受關注。放牧地占全球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這些土地因其長期作為“匯”的能力,將碳長期儲存在土壤中,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潛在自然解決方案之一。瞭解再生農業如何通過土壤碳封存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6/26 - irishexaminer

測量、報告和驗證將為歐洲碳農業獎勵的重要道路

在2024-Teagasc Counting Carbon Conference上,Frank O'Mara教授表示,碳農業為減少排放和增加碳匯提供了潛在的財務回報。研究重點在於測量、報告和驗證碳農業的潛力。碳農業在歐洲被視為一種綠色商業模式,獎勵農民和土地管理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關鍵在於建立全國土壤碳基線和模型技術,並注重保護泥炭地等碳匯熱點。準確測量土壤碳密度對碳儲量估算至關重要,這將支援農業碳交易計劃和生命週期評估。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3 - carbonbrief

「邊緣效應」導致的熱帶森林退化比想像的高 200%

新的研究顯示,熱帶森林邊緣樹木退化範圍比之前認為的更廣泛。靠近砍伐或退化區域的樹木更易受到乾旱和人類活動影響,這些“邊緣效應”可達1.5公里。此研究指出,18%的剩餘熱帶濕潤森林受邊緣效應影響,這比之前估計多出200%。專家對此研究方法持不同看法,有人認為結果過於誇大。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3- 農業部林試所

對抗氣候變遷 小規模私有林也能發揮大作用

私有林在碳權交易中將扮演關鍵角色。臺灣私有林占全國森林面積約6.5%,林業試驗所自110年起積極調查私有林現況,並建立私有林主資料庫,發展碳匯方法學,協助林主與企業進行專案媒合,以提升林主經營意願,達成減碳效益。調查顯示,林主投入造林多為保護生態、避免土地荒廢,且希望林地帶來經濟收益。引入碳權收益可提升林主經營意願,促進森林生態保護。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 - 中央社

碳交所首批綠碳上架 逾1萬噸來自巴拉圭植樹造林專案

碳交所推出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約1萬噸,平臺即日起開放購買。巴拉圭土地多用於畜牧業和大豆種植,森林保護法規和技術尚不成熟,因此碳權專案支持森林保護和減碳。該專案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並可應用於ISO 14068-1碳中和等國際標準。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6/28 - reccessary

新型碳權「JREDD+」是什麼?護林範圍明確、有助減災,研究估價格將翻漲四倍

碳權取得方式繁多,REDD+曾因減碳效益爭議而受關注,JREDD+則以行政區為範圍,碳權計算更可靠,市場需求可能是REDD+的6倍,價格最多將大漲4倍。2021年,世界銀行在莫三比克首次應用JREDD+。目前已有三個熱帶雨林國家與自願性碳市場簽署JREDD+協議。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6/26 - carbonbrief

分析:英國未能實現「伯明罕大小」的森林植樹目標

自2020年以來,英國政府在植樹目標方面明顯未能達成,Carbon Brief分析顯示,未種植的樹木面積相當於伯明罕市的大小。自2019年大選期間,保守黨承諾到2025年每年在全英創建30,000公頃新森林,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之一。然而,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各自設定的植樹目標多次未能達成,這意味著自設定目標以來,英國各地都有大量未種植的樹木。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6/26 - 中央社

福華電子擁印尼森林碳開發權 將發展國內自然碳匯

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大同旗下福華電子擁有印尼14.4萬公頃森林碳權,並計劃開發國內外碳匯。福華電子與多家企業組成策略聯盟,共同簽署碳權合作備忘錄,福華智能總經理馬瑾瑤強調在開發碳權時兼顧當地居民福祉。福華電子董事長洪奇昌表示,印尼森林碳權開發將在下月完成首次協力廠商驗證,並強調台灣需符合國際規範,推動2050淨零碳排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6/24 - 聯合報

華航擴大認養南莊林地造林2萬顆樹 強化碳匯、裡山精神

中華航空擴大與農業部林業署新竹分署合作,認養苗栗南莊5.25公頃山林地,種植1.5萬棵台灣櫸和台灣杉,並維護加里山步道,支持碳匯及永續林業。此次認養作業區獲得FSC永續森林管理認證,並融入當地原住民智慧進行修復。華航強調ESG發展,目標2050淨零碳排,並推廣永續航空燃油和環保材質機上用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6/20 - 內政部

實現2050淨零轉型 國家公園加強推動增匯及減碳行動

內政部宣佈國家公園署將積極制定推動國家公園淨零排放策略,實現2050年國家淨零目標。國家公園是臺灣重要的自然碳匯區域,包括森林和藍碳(濕地及海岸),每年移除大量二氧化碳。未來將盤點現有區位造林並推動生態碳減量基地,並加強碳盤查、自然碳匯圖資與估算機制,制定淨零轉型路徑藍圖。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4- 澎湖時報

澎湖中心結合企業白沙港子舉辦海草復育種植暨沙蟹種苗放流活動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與中信金控合作,舉辦海草復育與沙蟹種苗放流活動,吸引鄰近社區親子參與。鎮海灣海草床受氣候變遷及人類活動影響,面積萎縮至37.5公頃。活動旨在推動海草復育,加強生態保育。放流蟹苗選擇在復育的海草床進行,有助於提升蟹苗存活率,並增裕漁業資源,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1 - mongabay

巴西當地保護紅樹林之迫切性與石油洩漏的影響

馬裡奧·索亞雷斯(Mário Soares)是裡約熱內盧州立大學生物海洋學系教授,領導納坦海洋研究中心(NEMA),致力於巴西紅樹林超過30年。他強調紅樹林不僅在碳封存方面發揮作用,還在減少沿海區域脆弱性方面至關重要。索亞雷斯批評碳市場未解決溫室氣體減排根本問題,而是治標不治本。他強調保護紅樹林,減少其脆弱性,以使其能夠更有效地履行其生態功能。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6/25 - issafrica

藍碳市場:非洲必須謹慎平衡風險與回報

非洲的生產性藍碳生態系統提供氣候減緩解決方案,但各國必須防止對當地社區的剝削。藍碳市場作為籌集資金並保護藍色生態系統的減緩解決方案日益興起,但非洲國家必須謹慎應對,充分認識潛在的利益和風險。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6/24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臺

【增匯】科學家量化巴哈馬海草中的藍碳

巴哈馬海草床每年累積約21億至29億公斤的碳,其低於全球紅樹林(22億至240億公斤)或鹽沼(130億公斤)封存的碳,原因為海底沉積物中黏土含量較低、巴哈馬海域沉積物中磷營養素貧乏、以及旅遊業和海上交通活動幹擾海草生長,儘管研究顯示巴哈馬海草床的碳匯量偏低,但此為重要的「藍碳熱點」以利因應氣候變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6/23 -japantimes

日本尋求「藍碳」來減少排放並恢復其海岸

日本正致力於通過「藍碳」技術減少排放和恢復海岸生態系統。藍碳指的是沿海生態系統(如紅樹林和海草床)吸收和儲存的二氧化碳。儘管這些生態系統僅佔海底的0.5%,卻貢獻了超過50%的海洋碳埋藏。日本在2020年宣佈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後,對藍碳技術的興趣大增。目前,日本正通過藍碳計劃來支持沿海恢復項目,並利用碳信用交易來促進這些項目。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6/21 - HSUOracle

為什麼拯救泥炭地對我們的星球至關重要

泥炭地在環保努力中常被忽視,但在環境保護中擁有重要地位。本文探討為何保護泥炭地對生態平衡至關重要,揭示其在自然中的多面角色及其破壞後果。作為碳匯,泥炭地能有效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對減緩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同時,作為生物多樣性熱點,它們支持多種特化植物和動物物種。然而,泥炭地被排水或燒毀後,將釋放大量碳排放,加劇全球暖化,同時損害水質和生物多樣性。全球性和地方性保護和修復計劃對抗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而個人行動如教育宣傳、支持可持續產品和參與當地保護活動也能對泥炭地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點此看全文 >

FFTC智慧淨零農糧體系電子報
上期精選內容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