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4/7/22 雙周報第十期
各位先進好, 因應執行農業部「淨零排放-研發農業部門增匯技術及其誘因機制」前瞻計畫(以下稱本計畫)辦理新知共享, 提升執行團隊間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隨時掌握,以EDM電子報的形式辦理。
摘譯文章

2023/4 - Frontiers Media

森林保護與減排的持久性

熱帶森林對於減緩氣候變化至關重要,政府必須制定有效的政策來打擊森林砍伐並確保避免永久性森林砍伐。本研究目標是開發一個考慮空間交互作用的景觀砍伐模擬模型,透過CA (cellular automata) 演演演算法分析REDD+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專案的持久性,森林砍伐機率演變的空間顯式模型考量巴西中部的砍伐誘因、鄰近區域砍伐誘因、不砍伐地區政策、森林火災等因素,經過訓練的模型可以評估森林砍伐機率的空間動態。我們的研究目標更關注未來政策對森林砍伐動態的影響,而不是複製歷史毀林動態(2000-2016年)。藉由導入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巴西西部的一個州)的控制政策,模擬2050年前替代政策情景下所產生的森林砍伐模式。結果顯示遏制森林砍伐的政策幹預越強、時間越長,森林砍伐反彈的可能性就越小。這項結果也為管轄權方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理由,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前依賴森林砍伐的經濟將趨於新低或無森林砍伐的穩定狀態,熱帶國家重新平衡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以支持低毀林的機會就越大。

點此看全文 >

2023/4 - Oxford University

加強岩石風化的儲存持久性和海洋共同效益的新估算

要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後果,可能需要“負排放技術”—從地球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的做法。理想情況下,這些方法將是可擴展的、可追蹤的和永久的。在陸地或海洋系統中,通過增強岩石風化 (ERW) 可以催化以溶解無機碳 (DIC)(主要是碳酸氫鹽,HCO−3)形式捕獲大氣 CO2 的溶解度。本研究使用大量資訊建置地球系統模型,以量化增強岩石風化(ERW)過程中移除的持久性。發現直接捕捉和地下封存,CO 2回流到大氣的量顯著且隨時間變化。但通過增強岩石風化捕獲,可使多數二氧化碳永久儲存在海洋深處。簡單來說,不同移除二氧化碳的方法,會對海洋的酸鹼度和碳酸鹽礦物的生成速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建立「海洋鹼度市場」等獎勵措施,也許可以提供一種更有效的方法,更準確評估其對表面海洋化學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7/5~7/17)

綜合2024/7/17 - 農傳媒

農業部致力2040農業淨零,目標增匯1千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將每年600多萬公噸碳排抵銷掉。考量以既有科技還無法實現農業淨零,農業部長陳駿季(17)日與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共同簽署淨零減碳科技研究推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既有合作基礎上,深化農業減碳、剩餘資源循環再利用科技研發,以及建置自然碳匯監測、驗證方法,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7/16 - eco-business

碳信用是氣候行動的“催化劑”,而不僅僅是抵消排放的方法

碳金融,不論是通過自然還是技術解決方案,將是亞洲實現近期和長期脫碳的關鍵。儘管該地區的排放交易系統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需重視監管以維持動能和擴展。為達成巴黎協定目標,亞洲需整合自然基礎解決方案(NbS)及來自低碳項目和技術的碳信用。這些解決方案不僅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轉化為碳市場上的交易,為生態系統保護和低碳工具提供資金。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7/11 - Phys.org

CO2岩石物理建模,用於可信賴地監測地質碳儲存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表明,一種新的岩石物理模型可以更全面地提供地質儲存場地中二氧化碳如何改變岩石性質的數據,從而使地質碳儲存的監測更可靠。該模型改進了對二氧化碳與岩石相互作用的描述,尤其是剪切波速度的變化,使碳捕集和儲存更加安全和有效。這一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地球與環境通訊》期刊上。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7/9 - 科技新報

超過安全值,研究:地球 13 個月平均升溫 1.64°C

自去年夏天起,地球連續13個月打破高溫紀錄,每月氣溫比工業化前高1.5°C,超過《巴黎協定》的升溫上限。聯合國報告警告氣溫上升會接近氣候「臨界點」,引發多種環境災難。最新研究顯示,2038年前可能發生北極永久凍土融化等災難性事件,科學家擔憂氣候崩潰將提前到來,迫使各國政府加強應對計畫。

點此看全文 >

綜合 2024/7/8 - 農業部

農科院獲認證為產品碳足跡查證機構 加速淨零轉型

農業部推動淨零轉型,成立農科院溫室氣體鑑別團隊,已通過產品碳足跡確證資格。農業部鼓勵揭露產品碳足跡,推動低碳農產品,並制定碳足跡標籤規則。農科院成為查驗機構,有助於減少查證成本,提供專業查驗服務。

點此看全文 >

土壤2024/7/11 - EurekAlert

透過區域適應性農林業系統促進新英格蘭氣候智慧型永續農業

新罕布什爾大學獲得美國農業部1000萬美元的資助,將開發氣候智慧農業策略。該計畫名為ADAPT,旨在新英格蘭地區研究和實施農林業,以結合農作與畜牧,促進可持續農業和氣候調適。研究涵蓋三種適合新英格蘭的農林業模式:林牧業、多種栽培和森林農業,期望增加當地糧食生產和碳封存量,並創造新的市場機會。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7/10 - ABCnews

土壤科學家質疑農業部門在淨零追求中的碳匯能力

澳大利亞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基金會主席稱農業需成為碳匯,但主要土壤研究者表示試驗顯示澳洲景觀中碳儲存量微不足道。農民需更多資訊才能投入碳儲存專案。研究顯示,放牧地區每年每公頃僅儲存0.1噸碳。儘管有機農業被推崇,但與傳統放牧無顯著差異。農業不應期望抵消大型污染源的碳排放,但應成為達到淨零排放的一部分。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7/9 - taipeitimes

AgriProve使用土壤有機碳模型來提供近乎即時、可擴展的土壤和農場情報

氣候變遷企業家Matthew Warnken創立AgriProve,利用土壤有機碳模型幫助農民獲取碳信用。他強調創新是解決氣候挑戰的關鍵。AgriProve已移除14.4萬噸二氧化碳,並創造9.8萬澳大利亞土壤碳信用,為農民帶來200萬澳元收入。Warnken強調需要將生態納入經濟,並持續推動更深遠的減碳行動。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7/8 - SMART AGRI

日本公司利用衛星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於北海道示範高機能生物炭應用於碳儲存及土壤改良

Sagri與TOWING合作,於北海道進行農業碳儲存實證,利用高機能生物炭「宙炭(そらたん)」提高生產性,並減少化肥使用,預計於2024年9月收穫甜玉米和南瓜。這項實證旨在驗證生物炭對土壤改良和環境負擔減輕的效果。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8 - Griffith University

研究顯示澳洲在全球森林碳下降中

根據最新研究,《自然》期刊發表的文章分析了過去30年全球森林的碳預算,揭示了碳儲存和碳匯的關鍵洞察。美國農業部森林服務局北方研究站的潘玉德博士領導了這項研究,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氣候行動燈塔的希瑟·基斯博士是全球研究森林碳水平唯一的澳大利亞作者,貢獻了澳大利亞的國家數據和在全球背景下的解釋。研究發現指出,澳大利亞由於森林面積和碳儲存減少,正逐漸成為顯著的負面例外,並警示森林砍伐和退化對碳匯的威脅,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引起的干擾下。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7- Phys.org

面臨森林砍伐和野火等區域性威脅,世界森林仍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強大武器

根據最新研究,《自然》期刊2024年7月18日發表的文章顯示,儘管面臨森林砍伐和野火等區域威脅,全球森林在過去三十年中持續吸收二氧化碳,成為對抗氣候變化的重要武器。研究利用長期地面測量結合遙感數據發現,森林每年平均吸收約35億公噸碳,幾乎抵消了1990年至2019年間燃燒化石燃料釋放的二氧化碳的一半。然而,森林砍伐和野火等干擾威脅了這一關鍵碳匯。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7 - 中央社

北水分署攜手台積電 自然碳匯註冊添1例

自然碳匯註冊案再添一例,石門水庫北苑植樹計畫經環境部審查通過,與台積電合作但碳權歸北水分署。此案是公私部門合作的首例,計畫30年內台積電出資並負責第一年養護。預估30年獲碳匯89公噸。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7 - 報導者

【投書】森林碳匯非台灣減碳靈藥,我國森林管理不能只考慮碳排

環境部公告避免種植15種產生異戊二烯的樹種,引發爭議,部長彭啟明召集專家會商,決定廢止公告,並鼓勵持續種樹。台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需自然碳匯吸收與排放平衡,僅靠森林碳匯難以達成。建議多元功能為主,碳匯為輔,推動生物多樣性、社區參與及森林管理等政策,提升環境與社會效益。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6 - CSR天下

國內第一個造林碳匯專案通過環境部審查 水利署東埔蚋溪專案預計30年取得605噸碳權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申請的「東埔蚋溪綠美化場地植樹」專案獲環境部核准,成為國內首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預計30年內減碳約605公噸。專案包括栽植5,500株樹木、定期刈草、修枝除蔓及補植,確保樹木存活及碳匯量。專案地點於河川區域內,兼具生態復育和教育功能,並藉由問卷調查獲得96%民眾支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6 - 工商時報

財政部修法 種碳匯 同縣市國有地打包標租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修訂「國有非公用不動產出租管理辦法」草案,將國有地標租條件增訂造林資格,以回應企業ESG需求,推動綠色經濟並協助水土保持。未來將實施委外標租和自行標租雙軌模式,以提升森林碳匯能力。修法重點在於適應政府淨零轉型政策,促進國有地的永續管理,並設定相應的權利金及租金計收標準,以支持長期的造林及碳減量計畫。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2 - 原視新聞

憂自然碳匯衝突山林治理 民赴立院表訴求

山林資源的應用和治理,相信有不少族人朋友,在原鄉土地利用上聽過國土計畫、禁伐補償,現在還多了自然碳匯,立法院今天(12)有立委召開會議,邀集專家學者討論原住民族地區森林碳匯和既有山林治理政策,兩這之間會不會有相互衝突之處,來自地方的族人也表達對於原住民族地區森林碳匯的期望和擔憂。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7/10 - scienceblog

非洲林地的碳含量是先前認為的兩倍

新的研究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Miombo林地儲存的碳量是之前估計的2.2倍,對氣候變遷有更大影響。國際科學家團隊使用3D雷射掃描技術,測量了莫桑比克500平方公里的林地,結果顯示這些生態系統比想像中更重要,需加強保護。這發現可能重塑全球氣候策略,促進對自然碳匯的投資。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17- Securities

德州大學開發了一種超快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將碳捕捉在深海

海洋深層碳封存技術因其巨大碳儲存能力引起關注,但挑戰仍存,包括成本高昂、酸化影響及監測困難。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發現,利用鎂作為催化劑能快速生成碳水合物,無需化學劑且經濟有效,有望成為大規模碳封存的新方法。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16 - Hakai Magazine

塞內加爾紅樹林復育計畫之碳信用的社會成本

根據這篇文章,多國企業投資了一個價值440萬美元的碳抵消項目,由塞內加爾當地人執行,但幾乎看不到這筆錢的影子。這些企業包括丹麥食品公司丹納和奢侈服飾品牌愛馬仕等,他們購買碳信用來抵消其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然而,本地工人卻只拿到微薄的工資,並且對整個項目的財務流向一無所知。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10 - manilastandard

波羅的海暖化:全球海洋的危險訊號

氣候變遷和農業、林業污染可能使北歐的波羅的海從二氧化碳吸收源變成排放源。研究顯示,波羅的海暖化速度是全球海洋的兩倍,導致生態系統劣化。沿海地區的溫度升高和污染可能使這些生態系統排放溫室氣體,對全球海岸區域構成警告。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系統的努力需加強,以確保其碳吸收能力。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9 - 中央社

海草床、紅樹林方法學送審 補加強監測、防洪評估

環境部審查海草床和紅樹林藍碳方法學,需補充碳匯措施及防洪影響評估。藍碳生態系碳匯能力高於陸域森林,但需確認基線以計算增加的碳匯量。紅樹林碳匯量較多,20年內可獲43萬噸,但需考慮沉積物影響防洪等問題。兩案建議補充修正再審。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8 - 農傳媒

緬甸紅樹林藍碳、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首上架,藍碳成交價約每公噸30美元

臺灣碳權交易所與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臺灣自願性碳市場。2024年6月推出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7月推出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均為移除類型碳權專案。緬甸紅樹林項目具有高固碳和生物多樣性效益,獲得AA評級。巴拉圭項目符合國際趨勢,提供高品質碳權供應鏈和企業ESG需求。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5 - SCIENCE ADVANCES

四十年的數據表明,人工紅樹林儲存的碳儲量高達完整成熟林分的 75%

植樹紅樹林碳儲存效率不及自然紅樹林,但約20年後生物量碳儲存達自然紅樹林的71-73%。混合種植提高碳儲存效率,土壤碳儲存穩定在自然紅樹林的75%。此研究有助於未來紅樹林恢復計劃。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7/4 - 關鍵評論網

船舶、紅樹林、大翅鯨:打造藍碳生態系的同時,如何做到海洋減碳?

海洋減碳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任務,全球航運業碳排放占全球3%,其轉型迫在眉睫。常見減碳方案包括使用清潔能源、船舶更新、智慧航行技術等。藍碳生態系通過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起到重要的減碳作用。臺灣正積極推動相關研究和實踐,以實現海洋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FFTC智慧淨零農糧體系電子報
上期精選內容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