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炭的生產是一種模仿地質有機碳途徑的二氧化碳去除(CDR)方法,利用熱裂解將生物質快速碳化並將其轉化爲惰性顯微物質以進行永久儲存。因此,評估生物炭持久性的主要挑戰是確保實現完全轉化。生物炭在熱裂解過程中,可分為4種類型狀態:分別為Condensate凝結油、Liptinite膜煤素、Semiinertinite半惰煤素、Inertinite惰煤素,其中惰煤素是地殼中最穩定的煤素質,惰煤素是多環芳香烴有機碳的一部分,不發瑩光且具有化學惰性。另外利用螢光顯微鏡分析隨機反射率,發現在有機碳轉換過程中,隨機反射率會提高。而2%的隨機反射率
(Ro)被提議作爲“惰性基準”(IBRo2%),透過直方圖呈現出Ro頻率與生物炭中不同持久性有機碳的關係。本研究從歐洲生物炭工業聯盟
(EBI)
取得64個不同原料和熱處理的生物炭樣品。結果顯示不適合做生物炭的原物料為:汙水汙泥、風信子、稻殼,適合做生物炭的則為白千層、竹子、松樹、森林殘留物等。此外,76%的商業生物炭樣品的Ro分佈範圍遠高於
IBRo2%,相當於純惰性岩質,即在平均表面溫度
30°C 時保守的半衰期約為 1
億年,這項研究證實生物炭永久性與惰性岩石地質時間尺度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