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4/10/14 雙周報第十六期
各位先進好, 因應執行農業部「淨零排放-研發農業部門增匯技術及其誘因機制」前瞻計畫(以下稱本計畫)辦理新知共享, 提升執行團隊間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隨時掌握,以EDM電子報的形式辦理。
本期摘譯文章
2023/11/30 - Frontiers
本研究為首次從國際環境法框架的角度,探討陸地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策略與《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保護區目標之間的潛在衝突。
CBD於2022年通過"30x30"目標,旨在到2030年保護30%的陸地與海洋區域。本研究認為,這一目標構成了國際法中的:後續實踐(subsequent practice),使CBD中第8條關於建立保護區義務的法律範疇更加明確。而在會議中,各國已承諾利用約1.2億平方公里的土地實施CDR策略,這一面積幾乎等同於目前全球農業用地。然而,在維持全球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這些承諾可能與"30x30"保護目標產生矛盾。
本研究指出,某些大規模陸地型CDR策略可能直接或間接阻礙"30x30"目標的實現,這可能被視為違反國際法義務。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作者建議各國應優先考慮減緩排放(mitigation)措施。然而,作者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應完全排除陸地型CDR,而是應實施那些能為氣候變化減緩(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最大協同效益(synergies)的CDR方案。
在這些方案中,作者特別推薦生態系統恢復(ecosystem restoration)和保護現有碳匯(carbon sinks)等方法,認為這些方法最符合就地保護(in-situ conservation)的目標,能夠在減緩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之間取得平衡。

點此看全文
2024/1/8 - nature
本研究目標在探討開發次生林碳信用額的可行性,以充分發揮熱帶次生林在氣候變遷緩解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潛力。研究團隊長期使用衛星影像數據與統計分析技術,對多個熱帶地區的次生林進行綜合分析。團隊運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追蹤特定區域的土地利用變化,建立了動態預測模型,估算在沒有碳融資干預的情況下,土地利用變化的可能性。
研究結果顯示,熱帶次生林正面臨嚴重的循環性清除問題。在巴西大西洋森林,近三分之一的公頃次生林在造林後的8年內被重新清除;在巴西亞馬遜地區,近60%的次生林在10年內被清除。這些數據凸顯了次生林保護的迫切性,因為它們的存續時間極短,難以充分發揮碳儲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潛力。同時研究亦提出,現有的碳核算框架限制了年輕次生林獲得碳信用的機會,阻礙了它們在氣候變遷緩解中的貢獻。
基於以上發現,研究團隊提出了多項建議。包含:需要開發專門針對次生林的碳信用機制,以激勵土地所有者保護和恢復次生林。這包括改進現有的碳核算框架,採用基於科學共識的認證模型,涵蓋更多類型的森林管理,並考慮熱帶森林恢復的複雜性。此外,研究建議提高現有耕地的使用效率,減少對恢復中森林的壓力,從而降低次生林被清除的可能性。以及通過碳融資克服農業生產和土地銷售的機會成本,使保護和恢復次生林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擇。
研究團隊呼籲採用結合避免森林砍伐(REDD+)和造林、再造林和植被恢復(ARR)特點的綜合方法,來開發次生林碳信用項目。本研究認為,利用先進的統計分析和衛星數據時間序列,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土地利用變化的動態模式,從而提高碳信用評估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點此看全文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9/24~10/8)

綜合2024/10/7 - carbonbrief

客座文章:如何追蹤「全球適應目標」的進展?

在COP28,全球首次針對適應氣候變遷設定具體「全球適應目標」(GGA),並啟動了為期兩年的UAE-Belém工作計劃。此計劃將制定指標,該計劃將在明年的 COP30 之前製定一套指標來追蹤這些目標的進展,本文探討,追蹤適應進展的有效指標的一系列關鍵考慮因素,包括水、健康、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應對行動,以及風險評估和計劃實施等過程。這對於制定在全球尺度而非國家或地方層級使用的適當指標尤其重要,指標工作方案必須考慮指標和相關計算方法對目標野心的影響。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0/3 - 公視新聞

學者檢視現行碳費制度 稱紅蘿蔔優於棍子政策難達淨零

環境部將於下週一舉行最後一次碳費審議會,計劃徵收每噸碳費300至500元,最低優惠費率為100元。制度設計包括2.5萬公噸免徵額度,並對自主減量計畫提供高達20%的減免,但學者指出這樣的紅利政策無法有效促進減碳。專家認為,碳費應至少設於500至600元,以抵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的影響,並解決小排放源未納入徵稅的問題,避免碳洩漏風險。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9/26 - WorldEconomicForum

連結自然、氣候與經濟,打造全球永續發展解決方案

氣候與自然的緊密關係雖為科學界公認,但政策和商業界尚未充分重視。自然保護與氣候行動是達成經濟增長和價值創造的關鍵。保護生態系統,如森林和紅樹林,對減緩氣候變遷至關重要,且可促進淨零排放和恢復自然。企業應採取積極的自然友好策略,聯合應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COP會議為整合這些戰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9/26- 環境部

環境部發布「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供企業遵循與各界監督

減碳越來越熱門,不少企業紛紛宣告產品、服務或是組織達到碳中和,也就是增加的碳排,做了移除與抵減,碳排無增無減。不過其實目前國內並沒有所謂的認證標章,為了讓企業有所遵循,環境部今(26)日發布相關指引,檢視企業的減碳行為是真綠還是漂綠。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9/26 - 日本経済新聞社

富士經濟公佈有關農業和水產養殖相關熱門市場的研究結果,包括碳信用業務、生物炭和循環陸上水產養殖系統

該調查預測2030年日本國內的生物炭市場將達138億日圓,增長5.5倍,因農地施用生物炭有助於土壤碳儲存。農業碳權市場也在發展,特別是水稻栽培的中干期間延長技術需求增加。此外,循環式陸上養殖系統需求雖然穩定,但主要來自中小規模專案。該報告亦分析了植物工廠和有機栽培的發展趨勢 。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7- USDA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中部基金對採用保護措施的生產者提供經濟誘因

內布拉斯加州土壤碳項目為中內布拉斯加州的農民提供資金激勵,以推廣碳封存的土壤健康做法。計畫目標是五年內在100,000英畝土地上實施這些保育措施。該項目已吸引59位農民參與,覆蓋超過70,325英畝。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森林 2024/10/6 - nature

機器學習演算氣候變遷加速雨林凋亡衝擊熱帶碳匯

熱帶雨林的碳匯能抑制全球暖化,但氣候變遷與森林砍伐正逐漸將其轉變為碳源。研究預測到21世紀末,超過50%的熱帶雨林將因高排放情景轉變為草原。降雨減少、乾燥氣候加劇了植被退化,特別是在亞馬遜及東南亞。此轉變將進一步加速全球暖化,對穩定氣候的政策構成挑戰。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5 - IDN-InDepthNews

土地和土壤在實現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中的作用

土壤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關鍵作用,並指出儘管土壤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重大,但目前並無專門的SDG針對土壤。土壤的健康對於糧食系統和人類營養至關重要,但由於密集農業生產,土壤有機質逐漸流失,影響了農作物的營養成分,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加劇。為了解決土壤退化問題,文章建議採取全球政策、激勵措施和國際合作,以促進土壤健康,進而減緩氣候變化並改善人類福祉。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3 - Prtimes

北海道酪農養殖改善碳儲存的情況

北海道別海町的「道東碳農研究會」在2023年度進行了土壤碳儲量調查,並發現當地碳儲量高於平均值。該研究會將致力於驗證利用堆肥的酪農法如何提升土壤健康與碳儲量,並推動多樣化的碳農法以支持不同規模的酪農家。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3 - phys.org

即使升溫控制在1.5°C以下,野火也會使土地吸收的碳少得多

根據英國和巴西科學家的研究,即使全球暖化控制在1.5°C,野火仍會削弱土地吸收碳的能力。研究顯示,當全球升溫超過1.07°C時,火災已開始影響碳吸收能力,且目前已顯著擾亂生態系統。他們估計,野火將使碳排放預算減少約5%,相當於25至64億噸的二氧化碳。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0/3 - capeandislands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研究:全球暖化與氮肥使土壤有機質消失

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東北森林的影響比預期更複雜。森林儲存大量碳,但土壤儲存的碳佔生態系統的三分之二。研究發現,土壤變暖和氮增加同時發生時,土壤中二氧化碳的釋放量顯著增加,但土壤中的碳量也同時增加,這兩者之間的影響互相抵消。這項研究強調了同時研究多重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以更好地預測未來的氣候情況。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森林 2024/10/2 - MichiganDaily

密西根大學的新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森林土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森林土壤中的碳排放可能會增加。這項為期13年的實驗研究土壤和植物呼吸,結果表明,土壤碳損失主要由微生物活動引起,但在隨後的15年中,灌木的擴張又恢復了碳儲存。研究者強調,了解氣候變化對森林碳儲存的影響非常重要,並呼籲進行更多全球範圍的長期實驗以獲得更全面的認識。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9/27 - nature

半乾旱草原不同草本植物花葉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

本研究探討了不同植物物種對半乾旱草原土壤有機碳(SOC)礦化特性的影響,選取了四種植物進行實驗。結果顯示,大於2mm顆粒的L. chinensis的累積SOC礦化量最高,超過A. cristam約136.14%。S. krylovii、L. chinensis及A. frigida均促進了SOC礦化。所有植物均提升了大顆粒土壤的SOC礦化率,且前20天礦化反應顯著加快。研究結果有助於理解植物對土壤碳循環的影響,對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9/26 - CIMMYT

使土壤團粒增加的管理如何提高生產力和調適能力

土壤是植物健康的基礎,但長期的傳統農耕導致土壤貧瘠,急需恢復。2023/24年南部非洲的厄爾尼諾事件揭示了土壤在極端天氣下的脆弱性。保護性農業(CA)透過改善土壤結構和保持濕度,提供了一個重要解決方案。CIMMYT科學家正推廣CA,幫助小農提高土壤健康和應對氣候挑戰。CA的三大原則是減少土壤干擾、永久土壤覆蓋和多樣化作物輪作,有助於增強土壤彈性及農業可持續性。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0/5 - NewtonCountyTimes

美國阿肯色州農業局資助在窪地重建 600 英畝紅橡樹闊葉林

阿肯色州將於今年秋季開始在40英畝土地上種植紅橡樹,作為重建600英畝硬木森林計畫的一部分,該計畫獲得370萬美元的美國農業部補助。此計畫旨在改善生態環境及經濟效益,幫助小型土地擁有者利用林木及碳市場。研究團隊將種植紅橡、黑膠、白橡等樹種,並比較不同栽種方法的生長和存活率,以支持生態系統恢復及氣候變化應對。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0/4 - nature

樹木多功能對天然林碳和氮累積的正面影響

研究顯示,森林具有廣泛的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碳和氮的主要匯聚地。加拿大森林調查數據顯示,隨著資源(如光和土壤養分)的增加,樹木功能多樣性與碳和氮的積累呈現更強的正相關。研究強調,在資源豐富的環境中,保護和促進功能多樣化的森林,對提升碳和氮的固存具有更大作用。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0/4 - 青年日報

海官攜手中山大學 研究登國際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洪慶章教授與施詠嚴副教授的研究顯示,海洋浮游動物的糞粒能通過食物鏈將二氧化碳儲存於深海,對台灣碳移除量占年排放的34.5%。該研究整合了15年顆粒態有機碳通量數據,首次全面評估台灣的自然碳匯。研究指出海洋藍碳是固碳的關鍵,強調未來政策應採取創新技術來支持2050年碳中和目標 。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0/3 - 環境資訊中心

海草、海藻差很大! 台灣重要的海洋「碳庫」正面臨衰退危機

海草床是重要的藍碳,對碳匯貢獻大,但台灣海草面臨氣候變遷及人為開發威脅。東華大學劉弼仁教授指出,全球已失去29%的海草,預計未來100年將再減少30%至40%。台灣海草生長環境多樣,已知12種,但面積僅約50公頃。復育策略包括劃設保護區和科普推廣,提升社會對海草重要性的認知,以支持碳中和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9/30 -VOAnews

歐盟監測:2005年以來海洋暖化速度幾乎翻倍

根據歐盟科學家Copernicus的報告,2005年以來,海洋暖化速度幾乎加倍,從每平方米0.58瓦上升至1.05瓦。海洋吸收了90%的過剩熱量,導致海洋溫度記錄屢破新高,並引發海洋熱浪、海冰減少和極端天氣事件。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9/27- nature

「粉紅力量」-珊瑚藻床在海洋碳循環中的重要性

研究顯示,紅藻床(如粉紅色的圓藻和珊瑚藻)在海洋碳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生產力和碳流動動態仍缺乏資訊。覆蓋全球沿海區域的紅藻床,展現出顯著的碳吸收率(28–1347克C/平方米/天),並隨光照和物種組成變化,生產力高於其他大型藻類棲息地。這些床還具有可觀的碳酸鹽沉積(0.4–38千噸),使其成為當前及未來海洋碳循環的關鍵貢獻者。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9/24 - dialogue.earth

儘管受到質疑,泰國仍轉向紅樹林碳信用額

泰國海岸紅樹林碳信用計劃邀請企業投資紅樹林保護,換取碳信用。該計劃鼓勵社區參與保護紅樹林,並通過碳信用評估獲得資金。然而,保護者擔憂該計劃可能被企業用來漂綠,並對當地生態和社區權益產生負面影響。泰國正逐步擴大紅樹林碳信用項目,並計劃到2031年恢復50萬萊紅樹林。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熱門精選
FFTC智慧淨零農糧體系電子報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