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4/11/25 雙周報第十九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期摘譯文章
焦點新聞
近期新聞資訊 (11/5~11/21)

COP29 2024/11/21 - reccessary

聯合國碳市場可望帶來千億資金!氣候署爭取企業減碳計入台灣NDC

在COP29大會上,近200國達成全球碳市場共識,預計最快明年啟動。這一碳市場將每年達到2500億美元交易額,並可削減50億公噸碳排放。台灣雖非《巴黎協定》締約國,但可藉此機會透過國際合作取得碳權,並將其計入國家自主減碳目標,開創氣候金融合作的新機會。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20 - reccessary

【圖解】SBTi如何申請?台灣哪些企業加入?5大QA一次看懂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協助企業設立符合《巴黎協定》1.5°C升溫控制目標的淨零標準。企業需經過五個步驟,包括承諾設立目標、提交和公布目標,並每年報告減碳進度。SBTi審核企業的減碳目標是否符合科學標準,並涵蓋範疇一、二和三的排放量。全球已有超過9,500家企業參與,台灣也有多家公司加入並設立減碳目標。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19 - NorthShoreNews

天然碳匯不會讓世界達到淨零碳排放!

研究警告,世界各國政府正在為自然界去除的碳取得功勞。結果是,即使達到了氣候目標,也無法阻止全球變暖。研究人員警告,依賴自然界去除溫室氣體排放將無法阻止全球變暖。這項研究使用氣候模型來測量人類釋放和世界海洋和陸地吸收的二氧化碳流量。結果表明,在最佳情況下,自然碳匯可以去除人類活動目前排放的大約400億噸碳的一半。研究人員呼籲提高透明度,警告說,隨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治和經濟壓力越來越大,各國政府可能會重新將土地歸類為“管理”土地。這可能會導致沿海或島嶼國家為其專屬經濟區海洋中自然吸收的碳取得功勞。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12 - EvershedsSutherland

全球 ESG 見解(2024年10月)

這篇文章概述了 2024 年 10 月份全球及各地區與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的重大政策和法規更新。報告顯示各國政府和組織正在加強ESG監管框架,推動企業更負責任地經營,並促進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11 - Nature

二氧化碳去除的持久性對於巴黎氣候目標至關重要

研究顯示,要達成淨零碳排,碳移除後必須長期儲存。若僅儲存100年,殘餘排放每年6億噸CO2將導致2500年全球升溫增加0.8°C,而非永久儲存的效果。結果顯示,儲存少於1000年無法中和化石燃料的殘餘碳排放,強調必須使用類似地質儲存等長期解決方案來平衡碳移除與排放。這強化了達成國際溫控目標所需的耐久儲存概念。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11 - 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

面對全球變化,生態預測對於管理和保護環境資源至關重要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生態系統變化,全球專家呼籲擴大「短期生態預測」的應用,以改善自然資源管理。維吉尼亞理工的研究顯示,透過即時預測及反覆修正,能有效預測生態變化並調整決策,如預防水質污染。此技術需全球合作,提升公平與可及性,特別幫助弱勢社群適應氣候變遷。研究團隊強調,未來生態預測應結合跨界合作與公開數據平台,以實現永續目標。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8 - UNEP WCMC

如果我們要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企業和政府必須建立核心指標

主要探討生物多樣性指標的問題。由於缺乏標準化的指標,政府和企業難以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文章指出,目前存在許多不同的指標,但它們之間缺乏一致性,導致難以比較和評估。因此,文章呼籲政府和企業合作,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指標,以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

點此看全文 >

綜合2024/11/7 - perspectivemedia

環保人士呼籲英國擁有1000 英畝以上土地應公開其保護自然行動的措施

保育人士建議英國應要求擁有超過1,000英畝土地的大地主每五年提交野生動物調查和生態復育計畫,並公開以促進自然保護。此舉可確保公帑用於恢復棲地、碳匯及保護生態系統,支持政府達成2030年保護30%土地的目標。英國目前僅7%土地受到有效保護,且大地主應承擔更大責任。此提案旨在提高土地管理問責,改善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9 - cicero

最新Nature:區隔土地碳匯與排放的重要性

淨零排放的定義影響溫室氣體穩定與全球暖化趨勢。研究指出,「自然碳匯」不應計入人為移除量,因其主要是自然吸收過程。正確的淨零應聚焦於「地質淨零」,即化石燃料排放量必須以永久方式封存。國家間的碳匯核算差異,可能導致溫度持續上升。科學家呼籲政策需區分自然碳匯與人為減排目標,以確保全球氣溫穩定。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8 - NasconMedia

澳洲牛肉生產商將註冊第一個土壤碳匯專案

澳洲農業公司啟動首個土壤碳封存專案,並註冊於清潔能源監管機構。專案涵蓋昆士蘭地區土地,結合衛星技術精準監測土壤碳水平,降低參與成本。公司同時進行甲烷減排試驗,並開展淨零排放合作。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5 - beyondpesticides

白宮環境正義諮詢委員會 (WHEJAC) 報告:「碳捕獲」破壞了作為氣候解決方案的有機土地管理

現代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存在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相比技術解決方案,有機農業可藉由涵養土壤碳、減少化學投入,提供有效的碳減排方式。政府政策如《降低通膨法案》雖支持CCS與生物質能,但研究指其可能導致土地退化、溫室氣體增加,甚至損害環境與人類健康。氣候政策應重視傳統農業的碳封存潛力,減少農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避免產生新環境問題。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5 - 農傳媒

土壤如何生養萬物?正視「自然」就是導師:陳興宗:三次觀賞《種土》的反思

紀錄片《種土》以農業與土壤為主題,探討主角們在愛護土地的行動中,面臨技術不足與自然挑戰。影片展現了農務工作對專業與自然理解的需求,呼籲人們謙卑地學習自然法則,並從中反思農地管理的方法與理念。《種土》成功喚起社會對土壤議題的關注,啟發人們思考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實現永續農業。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4 - nature

使用可見-近紅外光譜結合機器學習演算法預測鈣質土壤中受礦井影響的土壤有機碳和總氮

可見-近紅外光譜(Vis-NIR)技術能快速且準確地預測土壤總氮與有機碳含量。本研究採用105份土樣,結合支持向量機(SVM)與偏最小平方回歸(PLSR)模型,分析鐵礦區周邊污染對表層與底層土壤養分的影響。結果顯示,未污染土壤有最高的有機碳與總氮含量,污染區光譜反射率最高,SVM模型在表層土壤的預測性能最佳。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3 - ArgonneNationalLaboratory

北極山坡地發現的土壤碳和氮意想不到的儲存模式

研究發現,阿拉斯加北部喀斯特山麓地區的土壤碳氮儲量在不同坡位間相似,挑戰了傳統的預測模式。這是因為局部的凍融過程和風沙層干擾了土壤的碳氮運移,造成預期中的低坡處碳氮積累未能出現。進一步採樣顯示,較深層土壤仍符合預期的坡度分佈,這突顯了深層土壤採樣對預測氣候變遷影響的重要性。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2 - GlobeNewswire

土壤調查計畫 (TSIP)將推出的農業多模型整合準確預測土壤碳變化、作物產量和生態系統服務

TSIP與EarthOptics合作提升土壤健康與農業永續性,利用多模型集成與高解析數據改善碳儲存預測與減排,助農業實現氣候智慧管理。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2 - nature

石灰岩地形不同苔蘚覆蓋對礦物伴生有機碳(MOC)之影響

研究發現苔蘚顯著提高喀斯特城市森林表層土壤有機碳,尤其是穩定碳部分,且竹林效果最明顯,受樹冠密度、苔蘚生物量與土壤氮磷影響。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2 - 中央社

簡化碳足跡盤查 雜糧及蔬菜、咖啡豆與茶葉先上

農業部擴充「農務e把抓」網站功能,增加「雜糧及蔬菜」、「咖啡豆與茶葉」碳足跡規則文件,簡化碳足跡盤查並降低成本,協助小農系統化登錄田間活動數據。此外,新增Google Map自動計算里程功能,減少數據收集成本。此系統結合NFC、GPS技術,提升田間管理效率。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1 - nature

甘蔗秸稈生物炭回填促進土壤健康

研究評估甘蔗稈生物炭對土壤及甘蔗初期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生物炭增加土壤保水力,促進根系發育和微生物生長,並提升土壤微生物碳量。代謝分析發現,3%和5%生物炭處理能提高甘蔗葉片中胺基酸含量,減少糖類濃度,且增加醋酸和琥珀酸。此顯示生物炭有助於甘蔗栽培的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11 - nature

入侵草種和野火擾動北美洲的生態系,甚至碳儲存消耗超過 50%

生態干擾會大幅影響碳儲存,北美鼠尾草草原的外來草種入侵和火災已導致土壤碳減少42-49%,尤其在深層土壤。每年約40萬公頃土地因干擾損失17.1-20億噸碳。研究顯示土壤碳減少至某基準值後不會再降,恢復乾旱灌木地區有助穩定碳儲量,對全球碳循環具重要意義。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7 - SpringerNature

巴西將推動農業永續管理

自1950年代起,巴西農業快速擴張,尤其在馬托格羅索州,大規模農業轉型提升碳封存潛力。研究發現,1990至2050年間,農地擴增78%,牧草地減少32%,森林略減4%。雖短期內土壤有機碳(SOC)下降,但長期可透過智慧農業系統及低碳農業政策增加農地碳封存,有助達成巴西的減碳目標並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永續管理,將有助提高碳存量及實現國家自主貢獻(NDCs)。

點此看全文 >

土壤 2024/11/6 - sciencedirect

鐵結合有機碳(Fe-OC)如何影響土壤碳儲存

鐵結合有機碳(Fe-OC)是土壤有機碳(SOC)長期維持的主要途徑,但對其機制的研究仍較為薄弱。研究比較閩江口濕地轉為稻田後的土壤變化,發現鐵還原菌(FeRB)影響土壤有機碳(SOC)穩定性。結果顯示,濕地改為耕作後,鐵含量及Fe-OC濃度顯著下降,而Fe-OC對SOC的貢獻比例增加。結構方程模型顯示,FeRB與鐵形態變化會影響SOC與溶解有機碳(DOC)。因此,稻田開墾改變土壤還原過程,進而影響SOC儲存及穩定性。

點此看全文 >

森林2024/11/19 - 中央社

森林等自然碳匯雖會吸碳 科學家籲勿算入淨零計畫

科學家警告,不應將森林等自然碳匯計入淨零排放計劃中,因為這樣會讓各國誤以為他們已達成氣候目標。自然碳匯吸收的碳只能清除過去排放的二氧化碳,無法抵消未來的化石燃料排放。研究者呼籲轉向「地質淨零」概念,即每排放一公噸CO2就需永久封存同等量的二氧化碳。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1/12 - 經濟日報

林業保育署示範活動 助木竹建材產業轉型

林保署與工研院及中興大學展示新式竹層積集成技術,推動木竹建材低碳化發展。活動強調木竹材料具固碳與碳吸存效益,適用於低碳建築,助力建築業綠色轉型並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同時,新設備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促進產業智慧化升級及森林碳匯政策實現。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1/9 - 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日本首創的數位永續森林綜合管理

日本國土面積森林佔七成以上,是全球森林涵蓋率相當高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在木材供給、生態多樣性、二氧化碳的吸收與碳儲存、防止水土流失等,豐富的森林資源在許多面向具備著各式功能。因此,森林維護的重要性更顯重要。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1/8 - scienceblog

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植樹實際上可能會加速全球暖化

新研究指出,在北極種樹反而可能加劇暖化,因為樹木吸收更多熱量,降低地表反射陽光的能力,並擾動富含碳的土壤。此外,極地氣候惡劣,樹木易受野火與乾旱威脅,導致碳釋放。研究者建議應支持當地社群推動馴鹿等大型草食動物的永續管理,以維持開放的苔原景觀,減緩永凍土融化。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1/7 - phys.org

衛星影像證明中國森林覆蓋面積增加

研究確認中國森林碳吸存量大增的數據屬實,主要來自森林管理策略。通過衛星影像分析,2001至2020年間,中國森林覆蓋率增加6.2%,每年吸收約2.09億噸碳。約50%的碳吸存增長歸因於直接管理措施,其中75%來自持續的生態修復計畫,顯示中國在巴黎協定下的減碳努力取得成效。

點此看全文 >

森林 2024/11/6 - 3BL&TriplePundit

40年後,新的碳固存研究證實了樹木的價值

研究發現,全球的植被吸收的碳比之前估計的多31%。然而,單靠種樹可能不是最大化碳封存效益的最佳方法。研究人員建議,保護現有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可能比種樹更有效。此外,自然恢復比人工種植更具成本效益,且能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企業在推動碳封存時,應考慮與當地社區合作,並採用靈活、知識導向的方法,結合自然恢復和人工種植。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1/3 - 工商時報

永豐餘人工濕地保育獲獎 推動亞洲首個人工濕地碳匯提升計畫

永豐餘舊鐵橋人工濕地計畫獲國際濕地卓越獎,並推動亞洲首例濕地碳匯提升計畫,開發台灣首套淡水草澤濕地減碳方法學,結合產官學研量化碳匯,呼應多項聯合國永續目標。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1/12 - 內政部

亞洲首場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 在臺北登場 內政部跨部會共推濕地保育 開啟國際合作里程碑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於2024年舉辦為期三天的年會,吸引來自29國的137位濕地專家參與。此次年會討論了濕地對應全球變遷減緩及調適的重要角色,並在會中簽署了「2025-2030濕地保育跨部會合作備忘錄」。台灣的濕地保育工作不僅促進生物多樣性,也強調與地方產業共生發展,積極推動永續水資源保護。

點此看全文 >

海洋(含濕地) 2024/11/5 - @Press

日本利用琵琶湖的活性氧處理,解決了世界各地水葫蘆和馬尾藻的養殖問題

將水葫蘆和馬尾藻轉化為堆肥的新技術的文章。它討論了這些植物過度生長的問題以及對環境的影響。該文件強調使用活性氧處理來快速有效地分解這些植物,產生高質量的堆肥。該技術正在世界各地實施,以解決水葫蘆和馬尾藻增殖的問題。

點此看全文 >

上期熱門精選
FFTC智慧淨零農糧體系電子報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