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新知電子報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2024/12/23 雙周報第二十一期
透過電子報提升農業部自然碳匯執行團隊之專業職能,對於國內外自然碳匯方法技術、增匯技術、碳權認證交易、淨零政策等即時新聞資訊能隨時掌握。
本季重點議題彙編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七所 / 陳芳全 專案經理
從林木經營到生態管理:臺灣林業的轉型之路
臺灣林業由傳統木材生產轉向永續生態經營,政策結合碳匯減量與國產材推廣,透過森林分區管理、FSC認證和企業合作,實現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平衡,並應對氣候變遷挑戰。
點此看全文
本期摘譯文章
113年歷史熱門精選

2024/10/16 - 農傳媒

土壤有機物特性與增匯要領(下):留意植被、土地管理 7大要領增加土壤碳匯

土壤有機質(SOM)對碳匯與全球碳循環至關重要。其穩定性取決於微生物活動、環境影響及土壤性質。土壤有機碳(SOC)是碳庫的主要部分,影響氣候變遷與生態平衡。管理土壤碳匯面臨氣候變遷、土壤飽和點等挑戰,但通過有機質投入、減少擾動和增加微生物多樣性,有望提高碳儲存能力並促進永續發展。

點此看全文 >

2024/8/29 - nature

本研究結合衛星監測、實地測量以及次級資料分析,全面關注降雨量對海氣界面中─二氧化碳交換的多重影響。與過去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團隊不僅考慮了降雨引起的表面湍流增強,同時納入了海水稀釋與二氧化碳直接沉降等因素,提供了更全面的評估結果。
研究結果呈現:降雨平均每年增加全球海洋碳吸收0.14-0.19 PgC(十億噸碳),相當於增加5-7%的碳吸收量。這一效應主要透過兩種機制實現:濕沉降(wet deposition)與界面效應。其中,濕沉降是最大的單一效應,每年貢獻97.0 TgC(百萬噸碳)的額外碳吸收。

本研究團隊還發現,降雨的影響在熱帶地區最為顯著,特別是在降雨量大、風速小的區域。這一發現對於理解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強調,目前的全球碳預算和氣候模型可能低估了海洋碳吸收。他們呼籲在未來的模型中納入降雨效應,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點此看全文 >

2024/10/2 - GoldStandard

Gold Standard推出了土壤有機碳方法學新專章:覆蓋作物模組(module)

Gold Standard推出了新的土壤有機碳(SOC)活動模組,專注於利用覆蓋作物來提升休耕期土壤的有機碳儲存。該模組由TREES Consulting為Agoro Carbon Alliance US, Inc.開發。覆蓋作物能減少土壤侵蝕、提升養分保留、增加土壤水分吸收及微生物活動,並提供農民碳封存的具體激勵。Gold Standard CEO Margaret Kim強調,這對可持續農業至關重要,有助於在不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下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

點此看全文 >

2024/12/1 - 聯合新聞

種樹簡單管樹難!綠色碳匯熱潮下 台灣的森林經營管理做好了嗎?

隨著自然碳權受到重視,企業投入植樹以獲取碳權,但樹木的長期管理與維護至關重要。台灣森林每年可吸收2185萬公噸二氧化碳,卻需要6個台灣的面積才能達到碳中和。專家指出,應加強森林經營管理,維持生物多樣性,而不僅是擴大森林面積,以促進碳匯和生態功能的雙重提升。

點此看全文 >

2024/9/23 - sciencedaily

全球尺度溫室氣體價格對碳農業農民的經濟影響

食品系統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減少該領域排放成為政策制定者的優先事項。IIASA的研究探討農田碳封存的潛力,顯示透過種植覆蓋作物、生物炭及農林共生等技術,農民可將農田轉化為碳匯。研究指出,至2050年,這些農業實踐的減排潛力可與造林相當,並能提高農業生產力與氣候韌性。若獲得適當激勵,農民可透過碳封存活動獲得高達2350億美元的收入。

點此看全文 >

2024/12/2 - 蘇向豪彙編

以文獻計量學分析全球生態補償研究趨勢

匈牙利1992及2000年的表土有機碳(SOC)地圖,使用數位土壤映射技術繪製,解析度100×100米,提供SOC含量、密度及儲量數據及不確定性評估,適用於溫室氣體盤查、永續農業等。

點此看全文 >

2024/9/10- carbonbrief

全球甲烷排放現況仍不斷上升,各國祭出哪些政策?

自2020年以來,甲烷濃度創新高,因其在二十年間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雖然在大氣中消散較快。減少甲烷排放被視為短期內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最新全球甲烷預算顯示,甲烷排放中有三分之二來自人為活動。甲烷濃度持續上升,與氣候目標不符。

點此看全文 >

2022/4 - sciencedirect

日本對海草床、大型藻床和大型藻類養殖實施藍碳抵消信用

日本自2019年起明確宣告要藍碳作為應對《巴黎協定》之長期戰略。然而,於自願性碳市場已認證藍碳抵銷方法和實施協議,幾乎都是紅樹林和鹽沼方案。學者以大型藻床養殖之3個日本專案進行分析:橫濱市專案(全球首例)、福岡市專案及日本第一個國家政府示範計畫。本研究探討這些專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人、物、財、機制等方面的挑戰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未來展望。橫濱市專案啟動時(2014)旨在水質淨化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福岡市專案的重心則為鰻草床的創建傳承給後代。日本第一個國家政府示範計畫則成立日本藍色經濟協會(Japan Blue Economy Association;JBE),由不同領域研究人員、工程師和業者所組成,在日本政府監督與協作下,促進私人公司、縣市政府、非營利組織等各種合作。成功實施的關鍵(1)當地政府、公司、漁民、非營利組織等實際參與保護和恢復計畫以產生碳抵銷信用,因此,信用購買者可能更同情整個項目,而不僅僅是碳信用本身。(2)當然,同一海域存在許多利害關係人與利益衝突,因此由當地政府主導的調解制度可能是成功關鍵。(3)融資對於任何專案都至關重要,福岡市制定利用港口費用的新融資計畫來確保財政資源。隨著藍碳抵銷體系的建立,企業可透過購買鰻草作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活動或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管理的一部分(包含前述調解會議)。這三個專案將來可以在不需要額外資金(例如補貼)但如果規模擴大,就需要考慮如何增加資金。未來藍碳抵銷計畫面臨的挑戰,包含量化和減少不確定性(尤其是季節性波動和大型植物生物量的漂移量)、擴大碳補償範圍、考慮協同效益和貨幣化、以及擴大信貸交易面臨的挑戰。除了促進糧食安全、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之外,管理這種自然資本對於利用糧食供應、娛樂、環境淨化、健康和創造就業等共同效益至關重要。

點此看全文 >

2024/8/26 - ESG今周刊

王老先生有塊地…英國第一位農民靠土壤碳權發財,怎麼做到的?

英國農民希爾頓實施再生農業8年,改善土壤健康並減少對化肥的依賴。他成為英國首位出售農業碳權的農民,透過種植覆蓋作物和其他措施,將碳牢固儲存在土壤中,並因此獲得額外收入,助企業抵消碳足跡。

點此看全文 >

2024/7/24 - nature

天然再生林和人工林緩解氣候變遷的成本效益

為了有效減緩氣候變遷,需要確定不同減量方法之每噸溫室氣體成本,找出最經濟實惠的方法。重新造林是指恢復自然存在森林但因人為或自然干擾而消失的地區的樹木覆蓋,其中兩種最常見的分別為自然更新及人工林,自然更新是被動的以現有樹木產生的種子自然更新,而人工林則是引進單一樹種或種植當地樹種。為此,研究人員以1公里網格繪製138 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其中自然更新 410 個地點累積 2,309 次觀測;精選15人工林樹種共618個地點累積3,289 次觀測,對比兩者的實施成本(每 tCO 2美元)、林產品及貯存的碳量。繪製作的成本效益圖可作為政策依據,例如聯合國10年生態系恢復目標(United Nations Decade on Restoration)、波昂挑戰賽(the Bonn Challenge)和兆棵樹運動(Trillion Trees)等重新造林全球運動,以及各國國家自主貢獻。不僅如此,結合與其他資訊:例如現有土地利用、土地所有者類型、生物多樣性共同效益、經濟和社會約束以及公平考慮,以幫助設計最能滿足當地和區域需求的重新造林計劃。若各地都選用最具成本效益的重新造林方法,30年尺度全球將固定31.4G公噸CO2,且每公噸成本將低於50美元,比全自然更新多44%、全單一人工林多39%。並且與 IPCC 最近的估計相比,在每噸二氧化碳 20 美元以下,重新造林之減量效果是 IPCC 最近估計的 10.3 倍。

點此看全文 >

2024/8/9 - yahoo

【碳匯先鋒起步走2】加速本土自然碳匯箭在弦上 指標性企業布局實驗區孵育黃碳商機

台積電與屏東縣政府合作,將廚餘和木資材轉化為有機肥料,提高土壤碳匯量。其他企業如永豐餘和天地和氣公司也積極推動自然碳匯專案。隨著碳交易市場需求增加,台灣將加速本土碳匯的開發,農業成為減碳的重要產業。

點此看全文 >

2024/8/1 - sciencedirect

森林與草地比率閾值對於旱地地區生態系服務之關係The thresholds of forest-to-grassland ratios can be critical for harmonizing ecosystem service relationships spatiotemporally in dryland regions

生態系提供的生態功能,抵抗土地退化,單純改善某項服務並不能滿足永續發展目標的實際需求,因此必須在不同尺度(網格、鄉鎮、縣)上對多種生態系統服務(ES)進行平衡(即減少ES之間的權衡或增強ES之間的協同作用)。因此,確定森林與草地比率(FGrat)如何影響ES相關性(EScor)有助於旱地地區的詳細生態恢復。在景觀規劃中,尺度效應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在三個尺度下對三個關鍵ES(即土壤保持(SR)、水源涵養(WY)和碳匯(CS))的權衡或協同變化進行比較分析。不同生態區的大多數EScors在各個空間尺度上的方向和變化趨勢相似。在大多數地區SR-WY和SR-CS的EScor協同效應下降、且權衡增加。隨著植被的生長和自然恢復,平原區和土石山區的EScors由不同趨勢變為與其他生態區相似,這顯示自然恢復逐漸調整植被覆蓋範圍並調節EScors。且凸顯了生態修復措施應立足自然情況的重要性。當FGrat閾值不隨尺度發生顯著變化時,例如SR-CS或WY-CS對FGrat的反應,生態恢復應主要考慮區域差異。這項研究了解ES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連結至空間尺度,並提供決策者控制FGrat提高區域生態恢復的可行性。(預計發表日2024/8)

點此看全文 >

2024/7/18 - eco-business

辯論摘整:數百名科學家爭論二氧化碳移除與應對政策

2024年6月,數百名科學家在牛津大學討論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方法,並探討其在應對氣候變遷中的作用。會議涵蓋了自然及新興的CO2去除技術,如生物炭、BECCS及海洋碳去除,並強調了測量與驗證的重要性。專家們警告,如果過度依賴CO2去除技術,可能會分散對減排的關注。

點此看全文 >

2024/7/10 - nature

多尺度光達測量與林地碳含量-以miobo地區為例Multi-scale lidar measurements suggest miombo woodlands contain substantially more carbon than thought

傳統方法結合了活動數據和排放因子(EF):遙感估計森林面積乘以每單位森林面積的預期地上部生物量(AGB)值具有局限性,包括:森林類型內AGB變化的描述能力有限;森林EF代表性不足;森林與非森林之間以外(例如漸退化)的變化欠缺描述。此類測量的普遍應用異速生長模型估計單株的AGB(模型描述單株形狀、形質相關性),而不確定性源亦自於立木的選擇、測量和建模。前人研究探討了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生長預測的精度,其不確定性(公頃尺度)介於10%至40%。
本研究使用的3D多尺度激光光達(MSL)資料(重建全樹木結構和體積)(以直升機機載雷射掃描(ALS)、無人飛行器雷射掃描(UAV-LS)、以及地面雷射掃描(TLS)、地真資料,並比較星載光達尺度(GEDI))。於連續重要區域(覆蓋面積50 kha) 收集數據,包含完整森林、退化狀態次生林、裸露地,產生代表特定林地景觀數據。

MSL所衍伸的AGB不確定性為11.0-60% (蒙特卡羅法)。整體地上生物量比傳統方法估計高出1.5-2.2倍,這種差異部分是由於異速生長模式對大樹的低估。

點此看全文 >

2024/7/10 - ABCnews

土壤科學家質疑農業部門在淨零追求中的碳匯能力

澳大利亞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基金會主席稱農業需成為碳匯,但主要土壤研究者表示試驗顯示澳洲景觀中碳儲存量微不足道。農民需更多資訊才能投入碳儲存專案。研究顯示,放牧地區每年每公頃僅儲存0.1噸碳。儘管有機農業被推崇,但與傳統放牧無顯著差異。農業不應期望抵消大型污染源的碳排放,但應成為達到淨零排放的一部分。

點此看全文 >

2024/11/30 - sciencedirect

評估生物炭的持久性: 惰煤素基準

生物炭的生產是一種模仿地質有機碳途徑的二氧化碳去除(CDR)方法,利用熱裂解將生物質快速碳化並將其轉化爲惰性顯微物質以進行永久儲存。因此,評估生物炭持久性的主要挑戰是確保實現完全轉化。生物炭在熱裂解過程中,可分為4種類型狀態:分別為Condensate凝結油、Liptinite膜煤素、Semiinertinite半惰煤素、Inertinite惰煤素,其中惰煤素是地殼中最穩定的煤素質,惰煤素是多環芳香烴有機碳的一部分,不發瑩光且具有化學惰性。另外利用螢光顯微鏡分析隨機反射率,發現在有機碳轉換過程中,隨機反射率會提高。而2%的隨機反射率 (Ro)被提議作爲“惰性基準”(IBRo2%),透過直方圖呈現出Ro頻率與生物炭中不同持久性有機碳的關係。本研究從歐洲生物炭工業聯盟 (EBI) 取得64個不同原料和熱處理的生物炭樣品。結果顯示不適合做生物炭的原物料為:汙水汙泥、風信子、稻殼,適合做生物炭的則為白千層、竹子、松樹、森林殘留物等。此外,76%的商業生物炭樣品的Ro分佈範圍遠高於 IBRo2%,相當於純惰性岩質,即在平均表面溫度 30°C 時保守的半衰期約為 1 億年,這項研究證實生物炭永久性與惰性岩石地質時間尺度一致。

點此看全文 >

2022/9 - RoyalSocietyofChemistry

二氧化碳清除途徑的效率、時間和持久性比較分析

COP26之後,各國政府認識到二氧化碳清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CDR)是 2050年淨零戰略的重要方式。由於各地區氣候、生物質產量、當地能源系統等特性不同,因此CDR去除二氧化碳效率與方式亦不同。

本研究進行二氧化碳清除實驗,綜合評估後最推薦的依序為:(1)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BECCS),(2)通過工程化學反應從環境空氣中直接捕獲二氧化碳(direct air capture of CO2 with storage;DACCS),(3)植樹造林/重新造林(afforestation/reforestation;AR)以固定大氣中的碳生物質和土壤,(4) 增強礦物質的風化 (enhanced weathering;EW),以及 (5) 將生物質轉化爲生物炭。

點此看全文 >

2020/11 - FrontiersMedia

土壤碳的動態穩定性:重新評估土壤碳封存的“永久性”

提高農業土壤中的土壤有機質有可能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同時也能促進土壤健康和恢復力。然而,土壤碳封存項目在碳市場上相當少見。其中最大擔憂就是新封存的碳持久性的不確定性,擔心儲存的土壤碳很容易流失並重新排放到大氣中。

本文回顧多年生輪作、覆蓋作物、低耕犁、加入生物炭、種植深根作物等對土壤碳壽命科學、理解和政策領域的演變,發現儘管科學界在理解土壤有機質持久性方面不斷進步,但業者和政策制定者仍缺乏可靠的指標和工具評估土壤碳流動和量化土壤碳封存工作的成功。鑑於目前對促進土壤碳封存活動的新政策的興趣,解決這些定義至關重要。我們進一步確定了未來優先研究的領域,有助於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取得共識,制定適當的獎勵措施和支持體系,並開發評估農業土壤碳封存工作有效性所需的新工具和基準。

點此看全文 >

2024/6/24 - 陳可薇彙編

擁抱自然碳匯,共創永續未來:企業永續報告書的實踐

探討企業永續發展與自然碳匯戰略的重要性。企業應評估業務活動對自然的依賴和影響,分析風險與機會,並制定應對策略。透過投資生態保育與復育專案,企業可以實踐永續發展,提升形象並促進生態永續。全球企業如雀巢和蘋果已展開相應行動,對自然碳匯的價值和影響有深入研究。台灣企業也積極參與永續報告書編製,提高永續發展揭露品質。

點此看全文 >

2024/6/6 - BBC

劍橋科學研發"木炭海綿"吸收二氧化碳,低能耗也能碳捕捉

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節能的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CO2)的方法,類似於給電池充電,使用活性炭來吸附CO2。這種方法需要較低的溫度來釋放捕獲的CO2,使其比現有方法更節能。研究由亞歷山大·福斯博士領導,他指出,儘管減少碳排放是最緊迫的,但為了達到淨零排放,溫室氣體的去除也是必要的。該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並由Leverhulme信託基金會、皇家學會、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和劍橋氣候修復中心支持。

點此看全文 >

2024/5/29 - reccessary

美國振興碳市場!首提高品質碳權指導方針:企業應揭露詳細資訊、碳權可抵範疇三碳排

美國拜登政府首次發布自願性碳權市場的指導方針,建議企業使用碳權抵消範疇三碳排放,並要求企業揭露詳細資訊。這份共12頁的聯邦指導方針,表明拜登政府支持高品質碳權,以促進碳權交易達到真正減碳或碳移除的效果,儘管內容要求購買碳權的企業必須揭露詳細資訊,但不具約束力,也沒列出具體可執行的方法,還是讓碳權擁護者認為,該方針有助於擴大市場、落實高品質碳抵銷。但批評者擔心低品質碳權問題仍未解決。研究預測,若規定放寬,碳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兆美元。

點此看全文 >

2022/12/12 - esajournals

Identifying and protecting macroalgae detritus sinks towar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識別和保護大型藻類碎屑匯以減緩氣候變遷)

近期的研究表明,海藻碎屑中的有機碳儲存在海底軟沉積物中,但對其如何分散和進入海底碳庫的瞭解仍有限。這項研究利用了環境DNA(eDNA)和使用參數化粒子追蹤模型,研究了它們與海藻棲息地的連通性,探討了區域優勢海藻物種在沿海沉積物中的分佈,以及其與海藻棲息地之間的連通性。實驗結果顯示,海藻碎屑的密度隨時間和物種而變化,這影響了碎片到達海底的距離。碎屑的分散途徑不僅將其從海岸帶到公海,還將其連接到沿海沉積物中。然而,這些途徑受到水動力條件的影響,因此瞭解不同海藻族群釋放碎屑的時間和性質,以及海床和水柱之間的短期和中期運輸路徑對於確定海藻棲息地和碳儲存之間的連通性至關重要。這將有助於量化海藻在海洋碳循環中的作用,並為發展藍碳保護機制提供重要證據。

點此看全文 >

2023/8/24 - iopscience

印尼及其他地區紅樹林復育案例分析:以工代賑為社區帶來經濟效益

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沿海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並且對生計和糧食安全發揮關鍵作用,這使得沿海社區成為紅樹林復育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包括在印尼。本研究旨在了解實施社區為基礎的紅樹林復育(CBMR)的當前實踐和經驗教訓。從 9 個國家選擇了 71 個相關案例研究,並進行了主成分分析 (PCA)。案例研究分析表明,社區往往成為實施CBMR的挑戰,藉由實施的干預措施:主動恢復(包括重新種植)、被動恢復(注重保護並依賴自然更新)、示範商業發展和加強社區機構等,不僅有助於增加紅樹林生物量和碳儲量,更有助於實現 CBMR 的兩個目標,即恢復紅樹林和改善生計。

點此看全文 >

2023/1/2 -ink.springer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紅樹林的碳匯:通過地面和衛星遙測估算

這項研究調查了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紅樹林對碳的影響。研究開發了一個基於地面樹木生物量和衛星指數的模型,估算2018-19年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地上生物量。共設置了44個樣區,用於測量不同紅樹林物種的樹幹周長和高度,並使用現有的生物量方程式估算了樣區水平上的地上生物量。研究發現,地上生物量與最大NDVI呈現最強相關性。根據估算,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紅樹林碳儲量從2005-06年至2018-19年增加了0.24× 106噸,證實了其作為碳匯的角色。

點此看全文 >

2024/5/1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紅樹林與海草床減碳方法學」專家意見

過往,台灣政府核可的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學,僅陸地的植樹造林,此為首次開放與海洋碳匯相關之減量方法。然而自然環境可能遭受天災、野火的影響,影響其從大氣中捕捉與儲存二氧化碳的碳匯能力,甚至在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下,反而成為排放二氧化碳的碳源。此外,當涉及需要證明此項措施有「新增儲碳能力」,以獲得可供交易或計入抵換的碳權時,怎麼看待自然碳匯的不確定性?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觀點。

點此看全文 >

2021/2 - ers.usda

美國聯邦和州政府如何推廣覆蓋作物?

覆蓋作物主要用於控制侵蝕、改善土壤和水質。2012-2017年間美國農田掀起一股「覆蓋作物」風潮,聯邦和州政府的推廣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2017 年國農田上覆蓋作物的種植面積達到了 500 萬英畝,比 2012 年增加了50%。由聯邦和州的保育計畫提供獎勵補貼及技術支持,美國農業部 (USDA) 有兩個主要的計畫提供此類財務援助:環境品質獎勵計畫 (EQIP) 和保育管理計畫 (CSP),以EQIP為例,各州的要求不同,每英畝約獎勵補貼62.33至92.27美元不等,覆蓋作物可作為青貯料進行放牧或收割,不能收穫穀物或種子,每份EQIP合約須建立作物類型、農事紀錄及終止覆蓋的方式。這些計畫提供了超過 1.8 億美元的總體誘因,降低農民採用覆蓋作物的成本、辦理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覆蓋作物的種植意願和管理技術,促進土壤健康。

點此看全文 >

2024/4/15 - 農傳媒-豐年雜誌

農業碳匯優質在多重效益 碳權只是功能之一:2040增匯千萬公噸 淨零、農業永續攜手企業ESG

臺灣農業部門積極參與減碳行動,擬定2040年淨零排放目標,致力增加自然碳匯,提高土壤有機質及生物炭應用,合作企業推動ESG專案,增加農民收益,並探索海底林、生物炭等新技術。農業部希望通過各種措施,為整個國家的淨零排放目標做出貢獻。

點此看全文 >

2024/4/5 - EuropeanCommission

土地部門透過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土壤和生物質中,在實現歐盟 2050 年氣候中和目標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土地部門也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並且可能成為排放源,特別是當土壤退化時。這就是為什麼歐盟支持碳農業等創新方法,以促進農業和林業部門的永續和彈性實踐。碳農業是獎勵農民和林農實施氣候友善做法的一種方式,這些做法可增強森林和土壤的碳固存和儲存,或減少土壤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額外的激勵措施將補充農民和林農的收入,並使各種永續實踐更具吸引力。

點此看全文 >

2024/4/1 - sciencedirect

促進土壤固碳對減緩氣候變遷至關重要,土壤碳貯存增加受到有機物質輸入量和組成影響,包括分解過程和微生物轉化。此研究利用原生土壤總碳含量(6.4-20.7 mg g−1)於實驗室容器中,添加植物殘體進行1至90日土壤孵育試驗(incubation),監測土壤呼吸、總有機碳、土壤菌相分析、微生物殘體等項目,結果顯示原生土壤有機碳量高,使添加到土壤中的新鮮碳之投資報酬較高。植物殘體添加改變了菌相分布,使微生物群落真菌/細菌比例提高。因此,重建退化土壤中的碳儲量時,應考慮不同有機添加物屬性(如氮含量)所導致的後果(如退化土壤的菌相持續改變和土壤有機碳的維持),應避免過分粗放經營土壤碳匯,以免經營退化土壤時,土壤碳流失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點此看全文 >

2024/3/21 - 信報

海洋生態對經濟及氣候變化有關鍵影響,但面臨水資源問題。私營領域可提供資金及創新方案,推動藍色經濟。聯合國估計,每年缺乏4萬億美元資金,保護及改善水資源需政府與私營合作。藍色債券作為融資工具備受市場青睞,提供更多資金池,並強化企業可持續性形象。藍色融資將推動更可持續的藍色經濟發展,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

點此看全文 >

2024/3/13 - alus

加拿大農業生態服務計劃ALUS首次在美國落地,與愛荷華州農民合作推動自然基礎解決方案(NbS),恢復草原、濕地等生態,解決土壤侵蝕、水質與棲地問題。該計劃支持農民管理自然項目,提供經濟補助及社區網絡,助益氣候調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點此看全文 >

2024/3/11 - earth.com

研究顯示山脈在碳循環中既可作為碳匯也可成為碳源,關鍵在於侵蝕速率的平衡點(約每年0.1毫米)。當侵蝕速率高於此值,山脈會釋放碳;低於此值,碳移除效果微弱。研究強調地質活動與氣候調節的關聯,並探討不同岩石類型對碳循環的影響,深化對山地區域氣候角色的理解。

點此看全文 >

2024/2/22 - 今周刊

2024年2月6日,歐盟理事會和議會公佈了淨零工業法案臨時協議,旨在加強管制歐洲淨零技術產品製造供應鏈。該協議包含三項目標、策略性淨零技術清單三個標準及八大領域,主要目標是促進對確保歐盟氣候中和目標的關鍵產品產能的投資、為歐盟淨零產業創造簡單的法律框架、以及到2030年用國產清潔技術滿足歐盟40%的國內需求。協議旨在放寬綠色技術投資條件、創建淨零工業谷、簡化許可授予程序等,以支持快速轉型達到氣候中和。該協議待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正式通過後實施。

點此看全文 >

2024/2/21 - RECCESSARY

近年來,漂綠現象引起全球政府關注。歐洲議會通過《消費者賦權綠色轉型指令》,禁止企業使用含糊的環境聲明,美國《綠色指南》也將更新法案,反映最新環境標準。各國政策旨在防止企業誤導消費者,強調真實、具體、可比較和可驗證的環境聲明。法案修訂已影響企業,例如Walmart和Kohl’s因虛假宣稱遭到訴訟。企業應遵循準確、具體、可比較和可驗證的原則,避免落入漂綠風險,並建立透明的溝通橋樑。

點此看全文 >

※ 注意事項:

1. 本新訊僅供綱要計畫團體成員內閱,嚴禁外洩至其他平台。

2. 如需轉發本新訊相關新聞,請依據來源平台授權說明為準,勿違反原始訊息之版權及使用條款。

3. 轉貼時請務必保留訊息完整性,不得做出任何刪減、修改或篡改。

4. 請確保轉發訊息的真實性及可信度,避免散播不實訊息或造成誤解。

5. 請尊重訊息原始發布者的意願,不得進行未經授權的商業性轉發或利用。

6. 如內容有誤植或連結失效等問題,敬請來信通知 d34696@tier.org.tw 楊小姐。

7.為了避免漏接任何新訊,您可以將 service@netzerotier.org.tw增添至通訊錄或白名單。



台灣經濟研究院 - 自然碳匯推動小組 感謝您的配合與理解!

※本郵件經系統自動發送,請勿直接回覆。

${UNSUBSCRIBE}